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
中纪委网站: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清障护航

劳务大省缘何遭遇“招工难”——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1-02-15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2月15日,安徽省五河县一服装企业招工不足,生产线无法满负荷生产。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健摄

     新华网合肥2月15日电  记者姜刚、杨玉华

    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传统劳务输出大省遭遇“招工难”

    “本以为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这里办厂不愁用工难,谁知道,用工缺口越来越大。”提起招工,杉杉(芜湖)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玲一个劲地感叹:“现在招人太难了!”该公司是劳务输出大县南陵县的龙头企业,今年用工需求在2000人左右。

    “为了解决用工需求,我们想尽了办法。”王晓玲说,企业不仅改善了用工环境,如缩短工作时间、在车间安装空调、评选每月之星等,还积极拓展县内外劳务基地,与县内120名驻村人力资源信息员建立联系、前往贵州和甘肃等地招人。但只带回不到50人,缺工将对企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安徽省是中部劳动力资源大省,全省6700万人口中,长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300万人。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拉动下,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用工大量激增,这个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开始遭遇“招工难”。

    在12日于合肥举办的“2011安徽暨华东地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记者了解到,本次招聘会有700多家省内外企业参加,提供岗位3万余个。为了招揽人才,不少企业集体涨薪,但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数量却并没有达到许多参会企业的预期。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以往大型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相比,此次招聘会现场略显冷清,很多招聘台几乎无人问津。

    “春节以来,我几乎天天参加招聘会,比应聘者跑得还勤。”安徽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玉之说,我们公司现需50名工人,为了招到人,企业已经将试用期缩短至一个月,一线操作工人月薪提到1600元,即便如此,也没能招够所需的人。

    来自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户,缺工总数达到25万人。今年春节后,全省企业还计划招工25万余人。

    2月15日,安徽省五河县一文具生产企业招工不足,设备大量闲置。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健摄

    产业转移带来用工激增是主因

    据介绍,此次安徽出现的“招工难”呈现出结构性和行业性两个特征:一是普工,即无技术要求的工人或一线操作工难招,缺工企业招用普工人数占缺工总数的64%;二是缺工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加工、机械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人数占比高达72%。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刘晓燕告诉记者,产业转移带来的用工需求激增和新生劳动力增量减少是安徽省遭遇“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根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此前的调查显示,目前缺工集中在皖江城市带。近年来,随着安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去年国家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产业转移加速,企业用工需求激增。

    “今年仅皖江城市带的32个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企业)建成生产,需要招用3万多人。今后,随着企业扩大再生产和返乡创业,这些都将促使用工需求激增,用工缺口还将不断增加。”刘晓燕说。

    而与用工需求增加相对应的,却是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安徽省2008年新增108.9万人,比2005年减少28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安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仍呈震荡下行趋势。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多元化,加剧了企业“招工难”。在合肥一家电器企业做质检员的王强,月工资达到2500元。22岁的他说,由于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作压力很大,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活动。“与其他企业的员工相比,我的工资还有优势。但是,这么长的工作时间,谁能受得了,这里的员工流动性特别大,我宿舍的下铺同事半年换了3个,我也想换份工作了。”

    如今,在人力资源市场“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他们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及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部分缺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密集型劳动来带动,企业缺乏凝聚力,职工缺乏安全感和职业前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到这类企业,导致劳动力供需紧张。

    另外,由于网络化建设相对滞后,公共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很多都不能及时传达到基层农民工手中。同时,安徽劳动力人口多数来源于农村,其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数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不能适应企业需要,造成劳动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招工难”将是长期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农民工也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这无疑对缓解“招工难”是一大福音。这几天,家住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的韩国和,正张罗着在省城合肥找份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在广东做了4年园林绿化工作,去年已经升到花卉组长了,每个月工资大约2500元,虽然公司包吃住,但广东消费水平高,刨去平常花销,一个月只能存1500元左右。

    “今年回到老家之后,看到安徽经济发展得很快,有些企业给的待遇不比外面差多少,于是,我就寻思着在家乡就业了。我已经在合肥‘蹲守’3天,天天逛人力资源市场,也接触了几家单位,如果条件和广东差不多,我就不出去了。”韩国和说。

    与此同时,为缓解省内部分企业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安徽省也采取措施,如皖北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起到了一定效果。

    据介绍,去年首批有18对县区对接,一年来,举办了200多场招聘会,30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工难”。今年又增加6对县区,目前达到24对县区,覆盖了整个皖北地区。

    但有关专家指出,“招工难”将是长期趋势,如何实现“把人留住”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

    据介绍,随着劳动力老龄化趋势的日趋明显,产业结构形成用工年龄需求与劳动者年龄结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1990年,安徽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4岁,而2009年,平均年龄则升至37岁。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从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招工难’可能不是短期现象,长期性‘缺工’将不可避免。”刘晓燕说。不过,她同时指出,目前缺工仍是结构性的,而且出现的“招工难”只是局部的。在“招工难”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和城镇化带来的大龄转移人员难就业,“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2月15日,安徽省五河县一服装企业工作人员(中)在培训刚招到的工人。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健摄

    2月15日,安徽省五河县一服装企业招工不足,设备大量闲置。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健摄

    2月15日,安徽省五河县一服装企业工人正在生产。豪华大巴开进村口,专程迎接农民工返城就业;本地企业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春节一过,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而导致这一争夺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招工难”。 

  “招工难”背后是否意味着“民工荒”?“招工难”根源何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健摄

全球公众传媒编:方华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